飞书让我回到中国企业数字化的初心

陈果George
2025-04-17 09:38

90年代中期,我在一家国有大型银行里工作,本职工作是领导秘书,就是给单位一把手写大会发言稿、组织领导跟上下级的沟通,算是单位里的第一号笔杆子,放到今天,应该就是很多公司里的战略管理部干的活。


因为大学学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和其他笔杆子师爷不同,我当时就痴迷于玩刚出来的电脑和互联网(参见《互联网 30 年 | 我是怎么上网的》)。大学毕业时还用DOS版的dBaseii写数据库程序,到90年代中期Windows出来后,就开始用Foxpro和Visual Basic写程序,管一些我们办公室里的事务,例如我用Foxpro写了一个办公室的公文管理数据库。


大概是1998年(具体时间有点记不清了),中国的国有银行开始推行“信贷五级清分”,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对公客户风控模型,它是一个简单的评级模型,根据贷款客户的背景,例如所处行业、经营财务数据、负责人个人情况等信息,进行逐项打分,评定客户风险得分。


当时是人民银行和上级总行发了一个文件,文件附有一堆表格,我所在的银行信贷部门手工搜集信息、填报表格,工作非常繁琐耗时。我就和信贷部门一个同事一起,用大约一周的时间,用当时刚出来的Delphi加Access数据库写了一个信贷客户的评级程序,把那一大堆表格的规则做到系统里,信贷经理只要按提示在电脑上逐条填报客户信息,系统自动就给出评分,并且打印出评分表格。


直到2000年初,这个软件是我们单位里除了上级单位下发的各种银行业务系统之外,唯一的一个由业务部门自己开发的核心业务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


当时我们单位也有电脑部,人还不少,不过他们只负责运维由上级部门统一配下来的系统,自己基本也没有支持业务部门需求的预算和能力。虽然他们也搞了一些预算给单位里主要科室配了电脑,但是电脑上除了打字和挖雷,就没有什么其他用途了。


业务部门有信息化的需求,但是又得不到技术部门支持,该怎么办?


再说个例子:十年前我给一家中型外企实施PeopleSoft人力资源系统。跟很多规模不大的外企一样,这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同时也负责公司的行政后勤管理,包括员工的电脑、手机等资产领用。


人力资源部门领导认为既然公司已经花钱请我给他们做系统了,那么就要满足他们部门所有的信息化需求,其中就包括对员工的公司资产管理。我跟对方博弈了很久,最后说服他,PeopleSoft系统里没有资产管理的功能,我们也不做定制化开发,你这个需求不属于项目范围,不能满足。


实际上,要是对方人力资源部里有个九十年代的我,他们也不至于一直揪着我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里开发出一个资产管理模块出来。


这就是企业数字化的初心:除了复杂庞大的核心业务系统之外,公司里有很多没被满足的数字化需求,从信贷客户评级,到员工资产领用管理,该怎么处理?


我写过很多次飞书,昨天我在郑州参加了一场飞书的客户会,看到新一轮飞书客户案例的演示,感觉耳目一新,很多企业在使用飞书的多维表格和低代码开发的、类似于我前面说到的那些企业长尾应用。


低代码并不是新话题,然而我过去一直不太看好企业能用好低代码、搞“公民开发”的原因就是,我认为玩转低代码仍然需要有系统分析和工程能力,像我三十年前在银行里的动手能力,今天在大多数企业里仍是少数。不过有意思的是,很多企业CIO提到飞书“效能专家”帮他们做业务分析和应用开发,我理解“效能专家”其实就是实施顾问。


几年前我曾经服务过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当时还帮客户梳理如何开发物业管理软件,也考察了几家国内头部物业公司,昨天我看了飞书一系列物业管理的案例,在微信里找到了几年前的项目组群,把我拍的几张图片发给当年的项目组说:我们当时真的想复杂了,大多数当时设想的功能,飞书低代码都可以做。



ERP等企业核心系统反映了核心业务的复杂数据模型,在大型企业里,低代码开发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影子IT”所特有的数据治理挑战,理论上说,低代码也需要依赖核心系统的数据,怎样在核心系统和公民开发之间,找到应用规划的平衡,也是大企业IT治理的新话题。



引用文章

关键词标签:

新加关键词

配置

知识图谱

选择来源
  • {{item.text}}
  • 写作

  • {{item.text}}
  • 序号
    标题
    内容
    操作
  • 序号
    菜单名
    链接地址
    操作

栏目选择

智库

文章目录

保存 关闭

目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