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石﹒书籍】老板、经理人双赢之道

华夏基石e洞察
2014-01-10 17:23

【导读】

如果你问一些企业老板,企业最缺的是什么?绝大多数老板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人才”。现在的老板们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这让很多受过良好教育、有着辉煌履历的经理人感觉找到了“知音”,他们被老板的诚意所打动,便毅然决然地加盟企业。

但结局完美的似乎并不多。很多出身知名企业、知名咨询公司的经理人开始时信心满满,高调加盟某家企业,但很快就昙花一现,黯然离去。老板和经理人之间“恩怨情仇”的故事似乎天天都在上演,很多企业的发展史也因此变得“精彩”却又“无奈”。

自序

随着管理咨询实践的增加,我经常碰到一些老板与经理人之间的“恩怨”问题,自己也开始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几年下来,颇有心得,这就是本书的起源。正如编辑与我沟通时说的,这本书完全是一个深度观察。本书确实来源于自己在管理实践中观察和思考,它的视角是现实的、可观察、可操作的。我在书中说的是现实问题,而非理论上的问题。很多观察可能从事实上“打破了”书本上一些理论。

例如,“管理规范”是绝大多数老板的追求。但老板在追求管理规范过程中交了很多学费。他们很困惑,到底如何推行管理规范?一般老板开始的思路很简单,管理规范就是出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来管理,书上也是这么说的。但实际上,管理规范并非如此。管理规范更多是靠管理沉淀。发生过的事情,或经常发生的事情需要规范起来,但新生事物,是不能规范的。制度是管“乖孩子”的,但突破点和机会却往往是在制度的边缘。这就解决了规范与灵活的矛盾。级别越高的领导越要关注制度之外的事情,不规范的事情。

还有老板与经理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的地方,“责、权、利、能”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是不一致的。书上所说“责权相等”,但通过现实观察发现,其实责权很难相等,一般情况下,总是责任大,权力小,或者有些人使用权力,但不担责。“利”的体现一般来说也是不同步的,具有一定滞后性,不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而是“干多少活,给多少钱”。“能”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升,具有一定的“常态”。

我在本书中所阐明的内容实际上是试图向读者表明学习管理的方法。管理来源于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和多总结。当然,管理实践极其丰富多彩,学习管理并非通过一本薄书就能解决的。写到书上东西,实际上变成了“灰”,实践才是常青的。

这本书是我多年观察思考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我学习管理的方法——思考理论与实践差距在哪里?

是为序,与大家共勉。

陈明2013年8月


【作者介绍】


陈明华夏基石咨询集团业务副总裁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专长领域:企业文化、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等。

曾就职于某国有特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经营管理部门;美的集团管理学院特聘讲师;秦皇岛双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现为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

曾咨询过的企业:星河地产(企业文化)、神州通集团(企业文化)、深圳凯中电机(组织变革)、东风有限(企业文化)、兴业银行(企业文化)、美的集团(企业文化)、双胞胎集团(企业文化)、正虹科技(营销)、华立仪表(组织变革)、山东电建(战略与文化)等。

(精彩文摘见下期)

【栏目介绍】

本栏目将会为读者详细介绍由华夏基石优秀的咨询师所撰写的书籍,这些书籍都是各位老师的呕心沥血之作,它们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内容详实、见解独到、意见专业,希望这些书籍能成为您的工作点亮一盏明灯,引导前方的方向。

引用文章

关键词标签:

新加关键词

配置

知识图谱

选择来源
  • {{item.text}}
  • 写作

  • {{item.text}}
  • 序号
    标题
    内容
    操作
  • 序号
    菜单名
    链接地址
    操作

栏目选择

智库

文章目录

保存 关闭

目录定位